《城中之城》《手术直播间》又陷“悬浮”争议,国产职业剧暴露国剧软肋

首页 » 电视剧 » 正文

原标题:《城中之城》《手术直播间》又陷“悬浮”争议,国产职业剧暴露国剧软肋

搜狐娱乐专稿(胖部/文)

国产职业剧,再度面对“悬浮”话题。

这边是《城中之城》银行行长一个电话调动十亿资金,行业难免吐槽;那边是《手术直播间》住院医手术台上接刀换人,观众直呼难绷。

其实客观来说,这两部平台重点剧的品质都有一定亮点,也都吸引了对应受众,不能说是没下心思搞创新。

但其折射的问题是,十多年了,国产职业剧给大众的印象,依然没打出个翻身仗。行业的一些努力放在观众面前,多少有点做了无用功。

而这背后,直指国剧的阿喀琉斯之踵。

努力了,但作用有限

和过去几年的大部分职业剧一样,《城中之城》和《手术直播间》热度相对有限。

前者的数据表现更胜一筹,站内热度突破9100,并成为猫眼、云合等数据日榜的TOP3常客;而《手术直播间》站内最高破8000。

这也与两部剧在类型创新上做出的努力成正比。

客观来说,《城中之城》的优势当然首先在于体量,一干叔圈大佬领衔的班底,滕肖澜的原著IP,呈现金融业多领域的全景式叙事,很符合行业认知里的“大剧”定位,也让该剧在电视端获得了不错的声量。

也不能忽视《城中之城》在职业剧的叙事层面做出的突破。

一是题材,金融产业在过往多年里,一直是偶像剧里霸总横行的悬浮区,作为正剧阐述的对象并不多,该行业相关概念和法律法规确实形成了一定的叙事门槛。应该说在这方面,《城中之城》做到了让普通观众看懂。

其次,基于原著,在专业性背景下具有强戏剧性,通过赵辉这个灵魂人物的落水,讲述了一个二元对立的好故事。

但遗憾之处或许在于,这个框架所填充的情节如今看来有些流俗,比如赵辉遭遇的“替身文学”,以及他与吴显龙之间的兄弟情等。而这种薄弱也让故事里的精英们,似乎少了点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魅力。

《手术直播间》也有亮点,罕见地对医疗类网文进行了改编。

所以,该剧的呈现要点首先是男频文的爽感,其次,通过提升书中配角苏云的地位形成双男主叙事,也形成了女性向的“磕”点。

但问题也很明显,剧中不能直接展示原著给男主郑仁的外挂,所以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二十多岁在手术上几乎无所不能、一眼能断病案的奇人,对认知还是有一定挑战。而为了补足原著在主线剧情上的缺失,增加了郑仁的复仇线,而这可谓是医疗剧领域的烂梗。

可以看到,最终的问题还是落在“讲故事”的能力上。

其实这些年来,职业剧一直在尝试改变。从早期几部现偶的口碑灾难,到专业性突围的工业化路径,再到如《问心》《警察荣誉》等生活气息浓厚、共情感强的接地气模式,不断成熟的行业已经搭建了一个足够好的舞台。

区别就在于上台后唱戏的水平。

而能够写出强专业性内容的好编剧,不但需要“上过班”,更要在相关领域真的有足够的理解,能从行业的常见场景中提取出戏剧性,而不只是搬运微博上的社会热点。

正如制片人彤彤告诉搜狐娱乐:“其实对我们来说,职业剧或者其他类型,是营销上的概念,做内容很简单,就看有没有一个好故事,基本要求是‘不出戏’。但这个要求不只是职业剧,大部分剧集其实都做不到。”

而这种先天不足,让单纯类型层面的努力很难奏效。

几分真最好?

此前《问心》播出时,搜狐娱乐曾指出,伴随着影视工业化进程,早期困扰国产医疗剧多年的“专业性”问题,已经有不小进步。

毕竟观众已经指着鼻子说职业剧“悬浮”十多年了,如今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还拿出过去“9%生理盐水”这种东西,在当下的市场环境恐怕会被直接判死刑。因此,职业剧目前有能力做到细节上的可考。

问题是,存在一些没有确定答案,但观众看起来“反认知”的部分,或许在专业上可以认为“曾经发生过”,却依然会带来观剧时的跳戏。

比如吐槽较多的,《手术直播间》电梯里的手术,无论专业上是否成立,放在屏幕上,观众首先的反应肯定是质疑,因为无菌环境和手术准备都不满足,而这就会减弱剧中想营造的爽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对这些常见行业通常都会有自己的认知。

而到底哪些点会让观众觉得“虽然不懂,但离谱”,是跟组的顾问很难帮忙解答的。这些场景考验的,是剧集塑造人物和日常事件处理的能力。

职业剧追求的“真实”,其实是个相对概念。

“至少在我的角度看,或许在职业剧创作上,主创们会出现一种思维误区,会把‘专业性’问题提到一个较高的优先级,这堪称行业的PTSD了,生怕被说‘悬浮’。”编剧迪安告诉搜狐娱乐,“但我觉得,这事就是墨菲定律,你越怕出问题的地方,越容易出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剧集的创作中心依然是讲一个有戏剧性的故事,而这就要求编剧不仅要提取现实,更要高于现实地完成戏剧化。

而这个要求,是曾经职业剧大面积“悬浮”、至今也依然存在的雷区。

“其实从去年《新闻女王》的讨论,我觉得要点就在于,观众并不需要你拍一个纪录片出来,大家要看的还是好看的故事。”彤彤说,“但关键是,如何在专业性和戏剧性之间达成一种平衡。”

应该说,《新闻女王》的叙事是相对取巧的,和《城中之城》的金融行业一样,观众对行业背后的运行逻辑不算熟悉,给戏剧化创作留出了空间。而医疗剧之所以是影视工业化的“明珠”,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个领域,观众主动或被动地建立了深刻的认知。

所以,编剧或许认为很能体现主角专业能力与人性光辉的,在手术室替跑路的专家完成手术,帮患者垫付医药费等情节,或许十多年前会让人感动。

但在当下,观众或许更能共情那些坚守医疗程序的打工人们。

“戏剧创作从来不是十分真最好,但要保留几分真,在职业剧领域还是要看行业而异,这其实非常考验主创的认知水平。但某些主创,或许很难具有观众认知的视角。”彤彤表示。

职业剧“不存在了”?

在对谈中,多位行业人士也向搜狐娱乐分享了类似的观点:职业剧的类型价值在缩水。

迪安认为:“过去大家看职业剧,是抱着好奇的视角来的,看看医生、演艺圈、律师这些精英怎么生活。很多国家的职业剧都是从这些精英阶层开始的,大家对这些人好奇。”

“但现在不需要了,网络时代尤其是短视频时代,把一切都以视频化的形式展示给你,资深从业者直播给你讲故事,大家不需要职业剧。”

彤彤则进一步指出,影视类型这个概念也没那么重要:“类型是市场发展初期需要的,让观众对看到什么有预期,形成稳定的市场大盘。但市场越来越成熟,观众口味也更杂糅之后,其实不需要说靠什么品类打通一类观众,大家的偏好是相同的。”

“最有观众缘的剧,一是有明星,二是戏剧性强,三是制作质感够好,然后再谈什么内涵立意。”彤彤表示,“所以最容易火的依然是古偶。”

“行业总说‘用心的好剧’多出一些,但如果达不到《漫长的季节》那种品质,观众凭什么为主创的自我感动买单?”

但在内容价值层面,职业剧还是有继续做下去的理由。

一方面,类型杂糅将是未来的大趋势,比如爱情剧里,能否呈现真实的行业环境也是play的一部分,比如《爱情而已》的职业戏就成为明显的加分项,这方面能力行业理应具备。

另一方面,在一些公共服务行业比如警察、消防、教师等领域,影视行业有天然的创作需求,并寻求更深层次的价值表达,这更是主要平台和公司都要研究的课题。

而如何做好职业剧这个命题,也在敲打剧集产业。

曾经行业最难的问题是工业化,如何呈现一种真实的行业质感、实现观众的沉浸感,十多年的发展基本解决了“工具”问题;而排除了干扰项,国剧最难补的课已经迎来了考试周,也就是讲好故事的“能力”问题。

至少对于观众来说,他们所需要的,始终都只是个好故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iandiankeji.com/index.php/art/detail/id/25.html
 推荐视频

太宗李芳远

朱相昱 朴真熙 金永哲 艺智苑

胯下运球

德里克·卢克 Jalyn Hall Amir O'Neil Sabrina Revelle Deja Monique Cruz 

魔幻都市第一季

杰弗里·迪恩·摩根 史蒂文·斯崔特 克里斯蒂安·库克 欧嘉·柯瑞兰寇 杰西卡·玛莱斯 Jessica Marais 

鬼娃也有种

Annie Brooks Yuttana Muenwaja

圣诞坏公公2

比利·鲍伯·松顿 凯西·贝茨 托尼·考克斯 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 布瑞特·凯利  

虎口惊魂

唐林 尹玲 王乐

摇摆舞

安娜玛丽亚·玛琳卡 亚历山德鲁·波托切安 德拉戈什·布库尔 Mimi Branescu

200米

阿里·苏莱曼 安娜·乌特伯格 Motaz Malhees Lana Zreik Gassan Abbas

喋血双雄

周润发 李修贤 叶倩文 曾江 朱江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