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销洗脑,《草木人间》为什么不能复制“周处”

首页 » 电影 » 正文

原标题:传销洗脑,《草木人间》为什么不能复制“周处”

1905电影网专稿 4月的电影市场可谓热闹非凡,从清明档的开门红,延续到未来的“五一档”。不仅是在重要档期,在平日的档期也有足够的影片补给。

单过去的周末,就有17部影片和观众见面,从周四到周日,每天都有新片,其中多达11部影片选择周五上映(4月19日)。

整体关注较高的影片,分别是在国际影展上获得高口碑认可的华语电影,以及此前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期间,早早售罄的海外电影和《金的音像店》。

连同此前的,以及清明档的、动画等片,被不少网友戏称这是“影迷狂欢季”。

毕竟,从3月的《周处除三害》开始,这股光影浪潮就已经席卷而来。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指出的“影迷狂欢季”是因为这些影片多数从影展影节起步,导演过往作品,或者电影类型相对较为小众,在宣传前期,多在影迷圈层被讨论。

圈层并没有限制影片本身,从目前来看,《周处除三害》票房超6亿,成为3月影市的票房冠军;《草木人间》上映半月之后,票房破亿……

但社会议题价值额度极高,《白日之下》上映至今,勉强破千万,同样是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多项提名的《年少日记》,首周票房累积718.4万,外界对其预测不足2000万。

基于目前这些电影的市场观察,或许是文艺电影宣发新方向——善用点映,引导口碑。

从2023年暑期档开始,点映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但往往在商业电影上会更有效果。

对于中小成本,尤其是受众更局限的文艺片而言,过往这类方式并无太大火花。但《周处除三害》《白日之下》《年少日记》等影片均利用了点映的模式,试图尽可能扩大点映的效应,实现口碑逆转。

《周处除三害》《白日之下》《年少日记》三部影片本身的映前评分,就已高达8分之上,点映之后,均让评分或多或少实现了上涨。尤其是《周处除三害》,电影两天,豆瓣分从8.1分直接飙升到8.4分,这个成绩很难超越。

三部影片的点映城市的重合度较高,以一二线城市,及票仓城市,其中《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记》作为港片,则另外加强了粤语地区的排片。可见,该发行策略以满足影迷的需求为先。

这里就要特别提及另一个相对失败的点映案例,《银河写手》。

该片此前在金鸡影展获得大众关注,被认为最有趣的新人作品,但同时也有不少人提出质疑,这个讲述编剧的故事,会不会再次陷入到行业的自high怪圈中。虽然整个宣发在尽可能规避这一问题,但点映之后,这一问题仍暴露在大众面前。

影片最终上映之后,才正式在平台开分,只是相较于其他影片的口碑,7.1的成绩似乎有些底气不足。

话题大众,主打议题。

《周处除三害》绝对是一匹黑马,虽然前期外界预测能高达2亿左右,但看过影片的观众,仔细回味影片本身,它整体还是在讨论人性,是相对人文表达的核心。

影片规避这个概念,而是主打电影类型,尤其结合第一幕和第二幕的叙事节奏,强化犯罪动作电影类型,打通影迷-大众的受众跨度。

与此同时,宣传以邪教这一猎奇话题引起好奇,颇有去年暑期档《孤注一掷》以传销为核心的宣传模式。事实证明该模式是成功的,甚至让《周处除三害》引起了相关反邪教组织的关注和话题传播。

与其相似的,则是电影《草木人间》。但不同的是,《草木人间》提取了电影第二幕的核心——传销,作为影片前期最具话题价值,以及商业卖点,甚至影片不少物料都以其为中心,事实证明该模式是有一定效果,影片映前颇具热度。

但是,电影成片并非传统概念的商业电影,开头和结尾的表现手法,还是延续了导演在前作的作者表达,远没有《周处除三害》的离场感,或多或少让普遍观众觉得影片割裂,最终导致影片开分7.3,降到目前的6.5。

《银河写手》同样试图让观众能共情,它在宣传角度上,尽可能规避编剧经历,以及电影圈的自high效益,将其强化成打工人精神,或有复制《年会不能停!》之嫌。但《银河写手》单一讲述甲方乙方的对立情绪,并没有延续后者从“大厂黑话”延伸出更下沉,更普世的打工人情感。

相较于上述几部影片的话题性,《白日之下》《年少日记》则更贴近议题内核。

前者是香港真实事件的发酵,后者则以东亚成长环境作为核心点,希望借助这一情感点,加强和观众的互动,试图带动影片的内容传播。

特别的是,《周处除三害》是把亮点前置,但《年少日记》故事具有一定的转折性,目前能看到强化成长,落到单一小男孩身上,也有助于映后的情绪价值。

情绪共鸣,引导互动。

电影作为当下的社交媒介之一,在面对大众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可能,产生更多的社交货币。

电影《年少日记》通过其他维度,以“不可错过的高分电影”为核心,试图在映后刺激观众的购票欲望。但问题在于,电影的高分情绪来源相对私人,较难刺激观众产生情感交流。

在这点上,《周处除三害》则是最好的案例,甚至是未来一年的最佳范例。

正如前文所言,该片的宣传点几乎强化在了第三幕的邪教段落,甚至影片主动带头造梗玩梗。首先在点映前,主动打出#电影周处除三害除影院三害“,杜绝反盗摄,精准捕捉了当时的社会热点,以及带动了第一批核心影迷的情绪。同时也为后期该角色造型成为表情包埋下伏笔。

除此之外,电影中《新造的人》虽然不是典型的流行歌曲,但洗脑上头的旋律,以及电影里魔性的出处,成为核心讨论话题点。

很快,网络上就出现各种对这一名场面的趣味翻拍,增强了影片的传播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视频传播的核心阵地趋于一二线城市,以及小红书在内的新型社交平台,也最终能看到,电影在一二线城市的占比会相对突出。

《草木人间》在宣传模式上,也企图用传销组织的“早上好”,以及官方的土味传销海报,但很遗憾的是,这些模式随着电影的路演,逐渐被弱化。

很明显的是,从路演中后期开始,电影的宣传话题几乎都集中在身上,延续了当下对的讨论,结果在于观众记住了这些事件,但并没和电影《草木人间》实现强有力的勾连。

电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在情绪传播上非常明确,大核心分为两点——映前的“宫崎骏告别之作”,以及映后的“看懂电影”。

宫崎骏的热议价值毋庸置疑,但是作为其第一部在中国上映的新片,影片自定档以来,都一味地强化这或许是宫崎骏最后的一部作品,更是直接将“告别之作”放在各类核心物料上,加强了这部影片在大众心中的稀缺性。

“最后”的概念也为影片后续质量的不够大众,奠定了基础——影片不同于宫崎骏过往的奇幻童话风格,更加写实的人文情怀,也暗含了自己晚年创作的任性。

影片前期预售遥遥领先,但随着正式和观众见面之后,“没看懂电影”的评论频繁流出,在后续的宣传上,或官方,或网友,开始就电影进行深度解析,带动核心受众的多刷。

除了上述观察之外,其实仍有《乘船而去》和《金的音像店》的形式没有提及,这两部影片没有以批量的宣传模式,而是以观影团、路演包场的方式,以触达核心观众为目的,打透受众。

诚然,不同电影有自己的宣发预算,如何借助高品质内容,打出匹配自身内容的宣传,再以有效的发行思路,找到精准受众,无疑是让影片口碑发酵,实现二次,以及多维度传播的关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iandiankeji.com/index.php/art/detail/id/11.html
 推荐视频

太宗李芳远

朱相昱 朴真熙 金永哲 艺智苑

胯下运球

德里克·卢克 Jalyn Hall Amir O'Neil Sabrina Revelle Deja Monique Cruz 

魔幻都市第一季

杰弗里·迪恩·摩根 史蒂文·斯崔特 克里斯蒂安·库克 欧嘉·柯瑞兰寇 杰西卡·玛莱斯 Jessica Marais 

鬼娃也有种

Annie Brooks Yuttana Muenwaja

圣诞坏公公2

比利·鲍伯·松顿 凯西·贝茨 托尼·考克斯 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 布瑞特·凯利  

虎口惊魂

唐林 尹玲 王乐

摇摆舞

安娜玛丽亚·玛琳卡 亚历山德鲁·波托切安 德拉戈什·布库尔 Mimi Branescu

200米

阿里·苏莱曼 安娜·乌特伯格 Motaz Malhees Lana Zreik Gassan Abbas

喋血双雄

周润发 李修贤 叶倩文 曾江 朱江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